孤独症班级唱游与律动教学反思
分享:
本班为学校新成立的一年级孤独症班级,有5名孤独症儿童,在经过唱游与律动的初步评估,本学期的课程主要为以“引导学生静坐聆听音乐,并做出简单反应”为核心目标。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反馈、方法策略等维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方向。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静坐聆听能力提升:通过结构化课堂设计(如提前展示视觉日程表、明确“坐好-聆听-参与”指令流程),约60%的学生能在单次音乐片段播放期间保持静坐状态,较前阶段有明显进步。例如,播放舒缓背景音乐营造安静氛围,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聆听要求。
2.多感官调动效果显著:通过节奏乐器(如沙锤、铃鼓)、简单舞蹈动作等多感官刺激,部分学生开始出现点头、拍手、跺脚等简单反应,有效吸引了注意力,缓解了课堂中的焦虑情绪。
3.正向强化促进行为改善:采用食物奖励、即时表扬等方式,对学生的配合行为(如眼神对视、模仿动作)给予反馈,部分学生从抗拒参与逐渐转变为短暂跟随,行为习惯有所进步。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1. 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尽管部分学生能短暂静坐,但仍有30%的学生出现频繁离座、摆弄教具等行为,尤其在较长音乐片段播放时,注意力分散现象加剧。
2.反应主动性不足:多数学生的反应依赖教师一对一引导或明确指令,缺乏主动对音乐做出反馈的意识,如在音乐节奏变化时,仍需教师反复示范才能调整动作。
3.个体差异应对不足:对听觉敏感的学生,某些音量较高或节奏强烈的音乐易引发情绪波动;而对感知迟钝的学生,常规刺激难以唤起有效反应,统一的教学策略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4.社交互动目标达成不足:尽管设计了合作类律动环节(如两两传递乐器、分组模仿动作),但多数学生仍专注于自我行为,难以与同伴或教师产生有效互动,眼神交流和回应能力仍需长期训练。
5.课堂秩序管理需优化:音乐活动中的兴奋情绪易引发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如尖叫、离座),现有的行为干预策略(如暂停活动、引导冷静)效果有限,影响教学连贯性。
三、改进方向与优化策略
1.优化课堂节奏与刺激强度
将长音乐片段拆分为3-5分钟的短段落,穿插互动环节(如短暂自由律动、触摸乐器),降低学生疲劳感;根据学生感知特点调整音乐类型与音量,为听觉敏感学生准备降噪耳机,为感知迟钝学生增加触觉、视觉辅助(如震动节拍器、彩色光影投射)。
2.强化主动反应引导
设计“音乐信号-动作指令”游戏,如播放特定节奏时学生需根据指令做出反应:如拍手举手跺脚等,用趣味化方式建立条件反射,及时给予代币奖励或肢体表扬。
3.细化分层教学与个别化支持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以“静坐时长”为首要目标,通过渐进式训练延长专注时间;对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升反应难度(如模仿复杂节奏、跟随手势指令),保持学习挑战性。
4.完善课堂管理与行为干预:结合视觉日程表明确活动流程,减少学生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安;针对异常行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如为情绪易激动的学生准备“冷静角”,搭配深呼吸训练或触觉安抚工具,帮助其调节情绪。
5.加强家校协同训练:为家长提供家庭训练指南,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碎片时间(如用餐、洗漱)播放音乐,练习静坐聆听与简单反应,巩固课堂成果。
四、总结与展望
唱游与律动课程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情感表达与能力发展的平台,但教学实践需始终以“尊重差异、循序渐进”为核心。后续教学中,需持续关注学生行为变化,以数据化记录(如静坐时长、反应次数)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结合音乐治疗与行为干预理论,探索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其音乐感知力与课堂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