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思政教育——《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分享:
在音乐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以下是针对《我的祖国》这节音乐课,我对于在课中思政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思政目标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这首歌曲的音乐的思政元素就是爱国,从歌曲中提升了音乐的审美能力,还在不断地灌输了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爱国的歌曲也是出现不少,我们在教授课的大多数老师也就是一两句带过,学生也没有很深的体会。从这首准备教授开始,我对班级进行了一个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还有有一定的熟悉,在上一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
(1)背歌词
大家都知道盲文是由拼音组成的,学生要一边摸一边演唱,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影响,把歌词背了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集中精力听旋律,同时也是对歌词有更好的理解。
(2)找历史
让学生去找一找歌曲创作历程,这里学生就会去了解历史,上课的时候请学生进行讲解,不足的老师进行补充,简单的梳理整个抗日战争重大的时间点。通过这些,其实也就是爱国的情怀已经能够达到了一定的共鸣了。
2、增加学生参与度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固有的课堂就是,我教你唱,我带着你来学,这次的课堂歌曲在反复聆听的几遍中学生其实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这里我就让学生教学生,分组演唱找问题,或者是自己觉得唱不好的乐句可以寻求帮助快速的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接下来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电影里的桥段进行角色的扮演,这里让我们的盲生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又能再一次体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这里明显的感受到学生在角色演出中演唱的,还是有把自己带入情景的感觉。但是如何能做到,全部学生都能有深刻的体会,这个还是有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
3、跨学科融合教学
这样堂课讲音乐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就是帮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爱国的情怀,通过歌曲也让学生了通过历史的片段时间点人、物、事,这样的一个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民族的信念,也通过不同的文字的表达,但是所有都是爱国的体现,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演唱也是一种的表达方式。希望学生通过这种思政的教育情感能够到达一种升华,这样歌曲的演绎出来的情感,更加的感同身受,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
总之音乐课中的思政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音乐学科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与审美的教育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