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正面投掷垒球》公开课教学反思
分享:
在夏日炎炎的五月,我如期开展本学期的公开课。在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状况,选取了《原地正面投掷垒球》这一节作为公开课和“万师大比武”比赛的教学内容。在开展公开课期间,对本节内容有诸多感悟,现将总结如下: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回顾
(一)备教材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情分析,选取《原地正面投掷垒球》第一课时。首先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盲校体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课程设置导向。本课内容选自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二)三年级投掷单元,本节内容主要的重点是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协调性及空间感知能力的基础内容。在课程目标上,我考虑到学生的视觉障碍,,以及突出学生的感觉补偿,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触觉、听觉引导,通过学生利用毛巾、水瓶练习投掷动作感知并掌握原地正面投掷的基本动作(蹬地、转体、挥臂),通过学生反复多组练习增强上肢力量与身体协调性;通过感觉补偿弥补视觉缺失提升运动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课前预设通过快乐热身、触觉示范、助教辅助及游戏化活动达成目标。
(二)备学生
三年级视障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但视觉缺失导致他们在空间感知、动作模仿等方面存在困难。三年级学生共有八名,按照学生的运动能力、视力程度,我分为A层学生和B层学生,A层学生的能力相对较好,如运动能力、视力程度,A层学生以低视学生为主,视力上有一定的光感和微弱的视觉,能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B层学生以全盲学生为主,视力完全尽失,无法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运动能力也相对较差。但视障学生的听觉、触觉敏锐,对语言引导和肢体接触辅助依赖性较强。教学中需通过多感官刺激弥补视觉缺失,结合分层指导和个性化辅助,帮助其建立动作概念。
二、教学过程实施与效果分析
在教学前,我与学科组长符振洲老师进行研讨,主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场地限制问题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模块:
热身与导入:采用“趣味跑动+动态拉伸”热身,带动学生手部关节和腰部关节活动,达到激活学生身体技能的目标,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
技术教学:通过语音讲解、触觉示范和学生动作调整,分步骤讲解“原地正面投掷”动作(持球姿势、蹬地转体、挥臂出手),结合镜面示范与慢动作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
分层练习:首先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设置“原地挥臂模仿→毛巾击打投掷→水瓶击打投掷→垒球投掷”阶梯式练习,在能力不同的A层学生和B层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通过助教老师辅助,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投掷练习。
游戏与竞赛:设计“小动物投喂”游戏,将垒球投掷与趣味游戏结合,符合视障学生的特点,学生参与度高。
课堂管理:采用分组轮换制,确保器材高效利用,同时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以参与进课堂,在助教老师的辅助下,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减少捡垒球的时间。同时两名教师同时协作保障安全教育贯穿全程,强调投掷方向控制与秩序维护。
三、成功之处与亮点
在本节课的实施中,存在一些成功之处和亮点,首先在学生学习原地投掷动作时,除了语音讲解和触摸教师动作,同时我与助教还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和调整,以达到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到原地正面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其次以毛巾和水瓶投掷击打垫子,让学生感知向上投掷和向下投掷的差别,同时利用听觉感觉补偿,辅助学生进行投掷差别对比,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达到寓乐寓教。
四、问题与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学生的能力分组上,将能力较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上,导致在练习上没有发挥学生“以优带差”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环节相对较少,并且评价的语言较为简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教学环节,做到及时反馈和形式多样化。
五、反思与感悟
在此次公开课上,我收获良多,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让我警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在备课上,不仅仅是备教材,同时还要备学生,备教学过程,要预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提前做好反应措施;其次在此次公开课和录课中,我也感受到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在公开课和录课期间,由于设备的不齐全,一度成为我犯难的因素,但在体育组各位前辈的建议下,我及时改变课程游戏和热身运动,最后达到自己设想的结果;最后,在此次公开课和录课下,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是有限的,在符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学情提出用毛巾击打垫子,让学生感知到投掷垒球高度的差异,故此坚定我一定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